Skip to content
幼兒園事故

幼兒園常見意外事故預防與處理應變機制

幼兒園是孩子探索與學習的重要場域,但也因幼兒活潑好動、動作協調尚未成熟,較容易發生跌倒、誤食、燙傷等小型意外。根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資料顯示,0至6歲兒童常見的傷害原因以跌倒為主,其次為誤食與撞擊等。雖然詳細事故地點比例未明確指出,但校園與托育場所確實是事故較常發生的環境之一。
這些事故提醒我們:幼兒園必須從預防、應變、回報到後續優化,全方位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。以下整理五大方向,協助園所全面檢視與強化事故處理機制。

一、認識幼兒園常見意外:從環境到行為的風險評估

跌倒、碰撞與誤食是幼兒園最常見的三大事故。跌倒通常發生在戶外活動場地或樓梯間,與地面材質、濕滑程度及孩子跑動行為有關;碰撞則多與玩具堆放、桌椅配置或多人遊戲活動空間不足相關;誤食異物則常見於遊戲角落、教具收納區或孩子口慾期的行為表現。

園所應定期執行「幼兒園環境安全風險評估」,建議每學期至少一次,內容可包含:
▪️遊戲場器材的穩固性與防護邊角設計檢查
▪️地板防滑、防絆倒設施檢查
▪️教具是否有易脫落小零件、藏匿異物風險
▪️門窗、插座、熱水瓶等高風險區域是否有安全圍欄或警示

此外,也可結合數位工具如 iBaby 系統內建的照片上傳功能,在日常檢查中即時上傳現場照片與紀錄,建立清晰可追蹤的安全管理檔案。

二、安全教育從日常做起:建構幼兒自我保護意識

事故的預防不僅是成人的責任,讓孩子具備基本的自我保護意識也同樣關鍵。許多幼兒園已導入情境模擬教學,如「跌倒了怎麼辦」「吃東西時發現硬硬的東西該怎麼做」等主題活動,透過故事繪本與角色扮演,引導孩子辨識危險與學習求助行為。

建議園所可以:
▪️每月安排1次「安全生活教育」活動
▪️每學期設計2次「校園安全演練」:如火災避難、異物誤食處理模擬
▪️定期設置「安全遊戲角」,讓孩子透過遊戲反覆練習安全行為

這些行為若能紀錄在 iBaby 聯絡簿內每日生活觀察欄,也能讓家長同步了解孩子的安全學習進展,強化家園共育效果。

三、意外發生時的第一線處理流程:教職員應變標準化

根據內政部消防署《校園事故緊急應變手冊》建議,幼兒園應針對常見事故建立清楚的 SOP(標準作業程序),並搭配定期演練。

以「鼻血流出」為例,應變流程應包括:
1.立刻讓幼兒坐下並頭微前傾,壓住鼻翼
2.避免仰頭或平躺,以防血液流入氣管
3.同時通報園內行政及護理人員
4.於 iBaby 系統事故紀錄功能填寫時間、地點、處置流程
5.拍攝處理後傷口情況,存入幼兒聯絡簿並回報家長

教職員應定期進行「緊急應變模擬訓練」,建議每季至少一次,訓練內容包含:流血處理、誤食異物CPR操作、扭傷固定法等,讓第一線人員能在黃金時間內穩定處理並確保孩子安全。

四、與家長即時溝通:資訊透明與信任建立的關鍵

意外發生後,家長最關心的是「我的孩子現在情況如何?」「老師怎麼處理?」「會留下後遺症嗎?」因此,建立迅速、透明、誠實的通報流程,不僅是對孩子負責,也是園所與家長信任關係的基石。

透過 iBaby 的即時通報功能,教師可在事故發生當下:
▪️直接以手機拍照並上傳事故現場與處理結果
▪️填寫事故通報單,說明處理過程
▪️選擇是否同步發送簡訊通知家長(依各園設定)

這樣的即時通報機制,讓家長不必等到放學才得知情況,也能及時回覆與配合醫療處置(如需送醫)。而事故通報記錄亦將同步存入系統中,完整備查。

五、從事故記錄到制度優化:打造可追蹤的安全管理循環

事故管理不只是單次處理,更應建立**「預防 → 應變 → 回報 → 優化」**的閉環流程。iBaby 系統提供事故記錄分析功能,能協助園方:
▪️統計每月事故發生次數、時間點、事故類型
▪️分析高風險場域(如某特定教室或遊戲區)
▪️比對班級事故率,做出師生比例與動線安排的調整建議

舉例來說:若某遊戲角落3個月內發生3起撞傷事件,園所可立即重新檢視該區配置與教具擺放,是否有視線死角或空間過於擁擠的問題,並記錄改善前後成效。

此外,事故記錄亦能作為未來教師培訓教材,或進行年度安全報告分析,讓園所安全文化逐漸制度化、常態化。

結語:系統化管理,讓安全更有感

幼兒園的安全管理需要日復一日的積累與細緻觀察。從環境風險評估、安全教育,到應變流程與家長溝通,每一個環節都牽動著孩子的健康與家長的信任。
透過數位系統如 iBaby 嬰幼園管理系統的協助,園所能更即時、更有紀錄地管理每一次意外,也能讓「安全管理」不只是口號,而成為可持續追蹤與優化的實務作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