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kip to content
幼教應用教學

感覺統合與動態課程在幼兒園的應用:從理念到實踐的全方位解析

隨著幼兒教育觀念的革新,「感覺統合」與「動態課程」逐漸成為教保人員設計課程時的重要方向,不僅能促進幼兒的整體發展,更符合0-6歲幼兒「從做中學、從玩中學」的發展需求。然而,這類課程的推行不僅仰賴教學理念的更新,還需要系統性的規劃與家園合作的支持。

本文將從理念、應用、規劃與後續追蹤四個面向,深入探討這兩種課程在幼兒園的實際操作方式,並說明iBaby嬰幼園管理系統如何在其中發揮關鍵助力。

一、什麼是感覺統合?為何對幼兒重要?

感覺統合(Sensory Integration)是由美國職能治療師 A. Jean Ayres 博士所提出的理論,指的是大腦對來自身體與外在環境各種感官訊息(視覺、聽覺、觸覺、本體覺、前庭覺等)的接收、組織、解讀與整合能力。這種整合能力會影響幼兒的平衡、動作協調、注意力、情緒穩定與學習力。

舉例:
一個感覺統合發展良好的孩子能在操場上順利爬滑梯、跳格子,並能在教室裡安穩地坐好聽故事;而發展不足的孩子可能表現出過動、怕吵怕摸、情緒不穩、無法專注等狀況。

二、什麼是動態課程?與感覺統合有何關聯?

動態課程(Dynamic Curriculum)是指課程內容以「身體動作參與」為核心,重視幼兒的感官經驗與主動探索。在動態課程中,孩子們會進行大量跑、跳、翻、爬等身體活動,教師則透過引導與觀察,發展出有彈性的課程走向,進一步支持感覺統合的發展。

動態課程不只是體能活動,而是從「感覺-動作-認知」的整合出發,例如:

  • 感覺走道:以不同材質設計地板,刺激觸覺與前庭覺

  • 肢體韻律活動:結合音樂與肢體動作,增強聽覺與本體覺協調

  • 組合障礙活動:安排攀爬、平衡木、隧道等設備,發展前庭與空間感

三、幼兒園如何應用感覺統合與動態課程?

1.課程前的園所規劃

▪️環境設計
配置感統教室或戶外感覺統合區,具備安全軟墊、平衡設備、感官素材等。
▪️課程架構
結合主題課程或每日活動,安排 10–30 分鐘的感統活動,並與教學目標整合。
▪️安全措施
設置緊急墊、明確動線、定期檢查設備,降低跌倒與碰撞風險。
▪️資訊管理
使用 iBaby 幼生管理功能,登記感統發展紀錄、活動參與情況,建立完整學習歷程。

2. 教師的事前準備

▪️研讀幼兒的個別發展紀錄,根據感統能力差異設計對應活動。
▪️使用iBaby 系統中的健康紀錄查閱個別幼兒體能與情緒狀態,避免過度刺激。
▪️準備感統器材,擬定「多感官引導流程表」:如觸覺探索→本體覺挑戰→前庭平衡整合。

3.課程進行中的教學策略

▪️循序漸進
先從簡單動作引導,再逐步增加動作難度與感官刺激強度,幫助幼兒建立自信與身體控制力。
▪️視覺提示與語言引導
利用顏色標記、圖片說明,搭配具體清晰的語言指令,引導幼兒理解動作流程並積極參與。
▪️彈性調整
根據當日幼兒的情緒反應與參與狀況,適時調整活動難度與時間長度,維持學習動機與安全性。
▪️觀察紀錄
利用 iBaby 教師聯絡簿功能,即時記錄幼兒的行為與反應,方便後續分析與教學調整。

4. 家園溝通的重點

▪️向家長說明感統與動態課程對於孩子發展的重要性,消除「只是讓孩子玩」的誤解。
▪️使用iBaby 親師聯絡功能傳送活動照片、文字紀錄,提升透明度與參與感。
▪️提供延伸建議,鼓勵家長在家中安排適合的感官遊戲。(如:赤腳走在不同材質上、玩拋接球等)

5.幼兒參與過程需注意事項

▪️情緒反應
若幼兒出現抗拒、害怕、哭泣等情緒,應立即減少感官刺激、轉換活動內容,避免產生負面經驗。
▪️安全動作
確保每位幼兒在進行高動作活動(如跳躍、攀爬)前有足夠的活動空間與完善的保護措施。
▪️身體狀況
留意幼兒是否出現頭暈、嘔吐、過度疲勞等身體反應,必要時立即降低活動強度或讓其休息。

6. 課程後的整理與紀錄

▪️活動結束後,教師應透過iBaby 的上課進度與健康紀錄功能回填當日活動參與狀況與感統反應。
▪️針對特殊需求或有明顯進步/退步者,建立個別觀察檔案並與家長回報。
▪️每月彙整活動紀錄形成園所內部感統教學回顧報告,作為下次課程設計的參考依據。

四、結語:打造身心整合的學習環境,科技助攻不可或缺

感覺統合與動態課程不僅能強化幼兒的體能、感官與認知整合能力,更有助於養成專注力與自信心,是實踐「以兒童為中心」理念的重要方法。而在繁複的課程規劃與親師溝通過程中,iBaby嬰幼園管理系統提供如健康紀錄、教學進度、幼生資料、親師聯絡與圖文佈告管理等功能,讓教保人員能更有系統、更有效率地推動這類課程。

在充滿挑戰的幼兒教育現場,教學理念與數位工具攜手並進,才能真正創造出一個安全、有感、適性且專業的學習環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