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kip to content
特殊需求幼兒親師合作模式

面對特殊需求幼兒的親師協力模式:從對話到共作的轉化實踐

在融合教育與早期療育觀念逐漸普及的今天,越來越多幼兒園班級中有一至兩位具有特殊教育需求的孩子(簡稱「特需幼兒」)。這些孩子或許尚未取得正式鑑定,但表現出明顯的語言遲緩、感覺統合障礙、過度敏感、社交困難或行為衝動等特徵。
身處教保現場的我們,無法再將這些議題視為「特例」,而是必須建立常態化的支持機制,並深化親師間的協力模式。

為何「合作」對特殊需求幼兒特別關鍵?

特需幼兒的學習與行為表現,深受家庭支持、園所教學與治療介入的交互影響。當親師之間無法順暢合作時,會出現三種常見問題:

  • 資訊斷層:教師觀察與家長在家庭中的經驗彼此割裂,難以串接完整發展樣貌。

  • 期待落差:教師期待家長配合療育與行為計畫,家長卻期待園所「多包容」孩子差異。

  • 策略矛盾:家中與園內使用不同回應方式,讓孩子無所適從,行為問題反而加劇。

換言之,沒有協作,就沒有穩定的支持網;特殊需求幼兒的成長,需要的是家庭與學校的「一致性」。

建構有效親師協力的三個層次

1. 從「資訊傳遞」走向「經驗整合」

多數園所已具備聯絡簿與溝通App,但重點不是工具,而是溝通內容的質量與深度。教師不只告知孩子今天哭鬧幾次,而應描述觸發點、教師回應與孩子反應;家長也應分享家庭中是否有類似模式,或其他因應經驗。

📌 建議實作:

  • 用「具體觀察+情境說明+教師反應」取代單純事實陳述。

  • 例:「上午操作遊戲時,阿哲因搶不到輪到次序而尖叫,經安撫後願意排隊三次成功。」

2. 從「被動回應」轉化為「主動參與」

許多家長長期擔心「會被老師標籤」,傾向沉默或過度解釋孩子的行為。此時,園方應設計具安全感的參與機制,例如每月固定回饋日、共同訂定短期目標,或提供參與觀察的時段。

📌 專業觀點:

  • 建立「共學對話」平台,例如教保觀察分享日、親師行為策略工作坊。

  • 結合專家協同會談(如治療師與教師共同說明介入策略),增強雙方信任與理解。

3. 從「個案支援」邁向「制度設計」

當園所中已有多位特需幼兒時,不能僅依賴個別老師的經驗與熱忱,而必須建立組織層級的支援系統。

📌 制度層面可包含:

  • 班級內定期行為觀察紀錄與交流時間。

  • 親師合作SOP流程(發現→觀察→會談→策略→追蹤)。

  • 對教師的支持系統,例如心理諮詢轉介、教學調整時間。

新觀點:從「單一照顧者」到「多層次支持圈」

融合教育真正的落實,不只是教保老師與家長的溝通,而是建構一個多層次、跨角色的支持圈。這個支持圈包括:

  • 行政人員對親師會談的制度支持(例如排課避開核心教學時段)

  • 專業團隊(治療師、心理師)的介入頻率與回饋流程

  • 同儕教師之間的經驗分享與教學調整協作

當這個支持圈成立,才能真正避免「孩子在治療進步,卻在教室退步」的現象。

數位工具能做什麼?iBaby 系統的應用切角

雖然教學與溝通的關鍵仍在於「人」,但科技工具可以讓這些努力不被時間與流程消耗掉

【iBaby 華奇智慧托嬰幼兒園管理系統】便提供數位協力的三個助力點:

  • 家庭聯絡簿數位化:教師每日紀錄與照片可即時同步,家長也能線上留言回應,建立雙向資訊橋樑。

  • 親師留言記錄統整:將所有親師留言集中於系統內,避免訊息分散於LINE、紙本與口頭中。

  • 個別學習紀錄串接學期報告:教師每週輸入的個別觀察,可自動帶入期末報告草稿,減少重複整理,提升文件品質。

這些設計,讓教學現場即使忙碌,也能穩定持續地記錄、回饋與合作。

結語:親師之間的協力,是「共同教養」的實踐而非負擔

面對特殊需求幼兒,真正的照顧與教養,不可能由單一角色承擔。親師協力的實踐,是在多元價值中找出共識、在不同視角中對齊目標的過程。

當我們願意從「我說你聽」走向「一起看見,一起面對」,特殊需求孩子的未來才不再是孤軍奮戰,而是在一個有力的合作網中穩健前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