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kip to content
幼兒園課程設計

主題統整課程設計的關鍵原則與實務案例:幼兒園如何落實多元學習目標?

在幼兒園的教學現場中,「主題統整課程設計」逐漸成為教保團隊關注的核心方向。透過以兒童為中心的主題設計,教師得以引導孩子從生活經驗出發,進行跨領域、情境化的學習活動。然而,若要讓主題教學真正落實於日常,背後需要系統性的規劃與明確的原則支持。本文將從設計邏輯、操作重點到現場應用實例,全面解析主題統整的課程策略,並分享如何透過 iBaby 系統強化教學紀錄與家園溝通的整合。

根據台灣教育部的教保政策方向,幼兒園課程設計需兼顧兒童發展需求與在地生活脈絡,而主題統整課程正好提供一種以「經驗為核心」的學習架構。相比傳統分科式教學,主題統整能:

  • 提升幼兒學習的整體性與連貫性

  • 增加幼兒對學習活動的參與感與主動性

  • 讓學習活動與生活經驗更緊密結合

教育現場觀察指出,目前已有超過四成以上的私立幼兒園採用主題式課程設計,並結合觀察記錄與學習歷程資料,進行後續的活動規劃與親師溝通。

二、主題統整課程設計的三大核心原則

主題課程不只是找一個主題執行活動,更應建立在教保專業判斷與系統規劃上。以下為設計主題課程時應掌握的三大原則:

1. 從兒童經驗出發,建立真實情境連結

選擇與孩子日常生活、文化節慶、季節變化或社區環境相關的主題。例如「水」、「家」、「市場」等,皆是貼近幼兒經驗的高頻主題。

2. 建構跨領域的學習脈絡

將語文、科學、藝術、肢體活動等學習內容有機整合。例如在「水的主題」中,可安排「水的流動觀察(自然科學)」、「畫水的樣子(藝術表達)」、「水的聲音模仿(音樂律動)」等活動。

3. 運用紀錄與回饋,形成教學循環

主題教學不是一套一次性的活動流程,而是教師透過觀察與紀錄,不斷調整與延伸的過程。這也需要強化教學歷程的管理與資料保存。

三、案例分享:從「購物/採購」主題打造的完整教學活動

根據一位曾於幼教專業社群分享的老師經驗(內容已匿名化處理),某私立幼兒園教保團隊曾以「購物/採購」為主題,從幼兒日常生活經驗切入,設計出一套結合語文、數學、社會與藝術領域的跨域課程,具體活動內容如下:

  • 繪本導入:教師選用與「商店購物」相關的繪本作為引子,帶領孩子談論「我曾經買過什麼」、「去過哪些商店」、「要怎麼買東西」等經驗,並透過圖片與情境對話建立背景知識。

  • 數學概念融入:在活動中安排模擬購物的環節,讓幼兒實際操作加總金額、計算找零,培養基礎數感與實用數學應用能力。

  • 角色扮演活動:班級內模擬設置「購物小市場」,由幼兒擔任購物者、店員、收銀員等角色,在互動過程中練習溝通、排隊、付款等社會互動技能。

  • 規劃表演環節:課程最後安排每位幼兒分享「我當店員/購物者的故事」,透過劇場式展演讓孩子以說故事、表演的方式整合所學,強化表達與邏輯能力。

整體課程從生活經驗出發,透過繪本、遊戲與角色扮演層層堆疊,不僅讓幼兒加深對「購物」的理解,也提升了觀察力、合作力與表達能力。此案例充分展現主題統整課程的價值與實作彈性,讓學習變得真實、有趣、有效。

四、善用 iBaby 系統,提升主題教學紀錄與家園連結

在主題教學的實施過程中,行政與教學資料的同步整理也至關重要。許多園所已開始透過 iBaby 幼兒園管理系統 提升教保流程的數位效率:

  • 教學進度紀錄:可依主題或學習目標上傳活動紀錄與照片,完整留存學習歷程。

  • 幼兒觀察與成長紀錄:教師可即時記錄幼兒參與狀況,協助評估課程效能。

  • 親師溝通功能:家長能透過聯絡簿功能,即時了解孩子在主題活動中的表現,增強參與感與信任感。

  • 公告管理與提醒:參訪或主題成果展等活動訊息可一鍵同步發佈,減少紙本通知與遺漏風險。

這樣的系統化支持,讓主題課程不再只是教學端的操作,而是園所整體運作的一環。

五、結語:以系統性設計實踐「兒童為本」的教學理念

主題統整課程的實施不只考驗教師的創意與專業,更需要園所的整體支持與資料整合能力。透過明確的設計原則、實務操作經驗與數位系統的輔助,我們能更有效地回應孩子的學習需求,讓幼兒園的教學真正回歸「以兒童為本」。

在課程規劃與行政管理持續進化的今天,iBaby 幼兒園管理系統不只是工具,更是推動幼兒教育理念落地的關鍵夥伴。